“棍棒底下出好人”的旧式教育方式早已不适合教育现在的孩子。特别赞同一句话: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托举的结果。
托举就是支持、托举就是鼓励、托举就是肯定欣赏孩子,是与“棍棒教育”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。
前段时间刷到一个视频,一个14岁的女孩给妈妈精心准备了四菜一汤,妈妈回来后不仅不领情,还边拍视频边数落女儿:“我是要表扬你吗?你中午给我整这么多菜,我们俩怎么吃得完?”妈妈语气里满是嫌弃和责备,没有表扬她的能干懂事、没有鼓励她的厨艺,而是责怪她浪费,还将视频发到网上。
看完视频我内心五味杂陈,很心疼这个懂事的小女孩,同时又让人感慨:有一个懂得托举孩子的妈妈是多幸运呀,在孩子做成一些事情的时候给予支持和肯定,在孩子人生低落时给予欣赏和信任,成为孩子战胜困难时的巨大精神力量。然而现实中会托举孩子的父母少之又少,更多的父母只会扫兴和拆台。
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,它不仅是我们休息的地方,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。对于孩子来说,家庭是他成长的乐园,孩子未来的模样多多少少都会受家庭的影响。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,作为父母,要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,实现教育的“托举”。那么,如何给孩子最好的“托举”呢?
厨房有声
俗话说,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幸福的家庭离不开一个热气腾腾的厨房。厨房看起来微不足道,却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地方,因为这一餐又一餐的饭最终会体现在每个家人的身上。孩子会知道:因为我们是一家人,所以我们要好好在一起吃饭,每天在一起吃饭就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。从小在这样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,能习得爱和被爱的方式,懂得自尊自爱,温暖而坚定。家里的厨房不仅向孩子传递了爱和温情,也传递了热爱食物、热爱生命的人生观。温暖的厨房让孩子懂得食物是一种治愈“良药”,可以缓解疲惫;热闹的厨房让孩子感受到食物是一份亲情的承诺,可以传递真爱。厨房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传递着爱和温情,也展示着一个家庭的幸福程度。
书房有香
在《我们仨》中,杨绛先生用温和平静的口吻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:“三个人在家里看书,自娱自乐、自给自足,就像一座温暖的岛屿。微风吹过来,一切都很好。”难怪她会说:“我们三人一起总有无穷的乐趣。”来自书本、知识与文化的乐趣需要父母以身作则,带着孩子去寻找。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,对书本感兴趣的孩子背后通常都站着同样热爱阅读的家长。一个孩子若是长期浸润在书香的文气中,一定会保持着永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以及对生活的热忱和希望。
卧室有话
事实上,睡前在卧室陪孩子聊聊天胜过讲大道理。在孩子最需要安全感和爱的童年,如果每天晚上能有爸爸妈妈陪着聊聊天,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。睡前,陪孩子聊天就是给予孩子关注的最好方式。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,但却苦于不知道跟孩子聊什么。其实,只要用心、姿态平等、氛围轻松,聊什么都可以。
如果实在找不到切入口,家长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试试,慢慢地,就会找到聊天方式了。
1.今天遇到了什么特别的事情;
2.今天有什么开心的或不开心的事吗;
3.你跟你同桌现在玩得来吗;
4.你在班上玩得最好的小朋友是谁;
5.跟孩子聊聊工作上的事情,孩子能体会到父母工作的不容易,更会自发地做好自己……
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卧室就犹如一根纽带,连接了家长与孩子的心。由此,家长得以倾听到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,亲子关系进一步增进,孩子的表达能力、独立思考能力和情商也将有所提高。曾读过一段话:“理想的幸福的家庭既不遥远,也不会从天而降。它应靠自己的力量去求得,靠全家人齐心协力去建立。”家庭最好的模样就是厨房有香气,书房有文气,卧室有笑语。(以上信息来源于人民日报)